这个本该回填的坑,怎样越填越大?- 新京报快评


<\/p>

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曝光马兰峪镇的填坑项目。图/央视新闻截图<\/p>

一个砂坑回填项目,填了近8年,坑却越来越大,这是在填坑仍是在挖矿?<\/p>

近来,据央视焦点访谈报导,北方某城镇的一个填坑项目(把本来的砂坑进行回填、康复犁地),从2016年至今,犁地没填回来,坑却是越填越大,直到现在挖出了两个几十米深的大坑。<\/p>

本来,2016年当地对全市206个沙坑进行一致管理,涉事镇政府将辖区内的回填项目交给了日强铁选厂,要求其回填平坦,到达正常使用作用。<\/p>

镇政府的项目交给企业做,应该有投标流程,项目资金、完结时限、检验规范等也该有一致规则。《政府收购法》第二十七条规则,“因特殊情况需求选用公开投标以外的收购方法的,应当在收购活动开端前取得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人民政府收购监督管理部门的同意。”那么,这个回填工程,有没有通过正常的投标;假如没有,是否契合特殊情况,然后取得了相应的“同意”?这都要打上大大的问号。<\/p>

而就企业而言,分明承当的是回填项目,且镇政府清晰要求其“回填平坦”,近八年时刻,原先的矿坑不只没填平,还越挖越大,把回填项目硬生生整成了挖矿工程。厂区还清晰分为挖掘区、加工区、出售区,每天三四百车的物料进入加工车间,日强铁选厂明显没有把“回填”要求当回事。<\/p>

企业承当政府项目,完结质量会有不同,完结进展有所不同,都在情理之中,但压根儿就不完结,甚至反向操作,倒真是令人匪夷所思。<\/p>

且不管,如报导中爆出的,该企业存在涉嫌强租犁地,不合法改变土地用处等一系列问题,单就其在未办理采矿许可证的情况下,在本应回填的矿坑上24小时不间断大举挖矿,就不得不让人疑问:这家企业哪来这么大胆子,又怎样躲过层层监管?<\/p>

报导中有几处细节颇值得思量,当记者将企业涉嫌盗采行为向当地镇政府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打电话反映情况时,首要赶来的是现场施工人员,一起现场也由挖坑形式改变成了填坑形式;镇综合法律队只对日强铁选厂涉嫌盗采的挖掘区域进行摄影,却不进入该厂的加工区和出售区;而对这个项目,综合法律队每周都要进行两次巡查,却眼睁睁看着一个回填项目的坑越挖越大。<\/p>

这不免让人置疑,当地镇政府在这起事情中扮演了怎样的人物,企业又是在怎样或明或暗的授意下,在一个回填项目上,安定做起了挖矿生意?<\/p>

面临犁地被损坏,据邻近乡民介绍“咱们告了几回,包村干部总说这是镇里扶持企业。”这或许也道出了许多疑问中的一些端倪,由于是交税大户,由于是支柱产业,所以就有了太多来自地方政府的“便当”。<\/p>

地方政府当然该为企业打造公正、便当的营商环境,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对企业的违法违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法律上搞变通打折扣。特别不能政商合谋,为一时的经济利益,危害一地的久远开展。<\/p>

咱们等待本应填平的矿坑尽早康复,更等待此事暴露出的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履职不力、企业公开违法采矿以及背面或许存在的官商勾结、利益输送等一系列问题得到妥善处理。这牵涉当地民众的切身利益,也关乎开展环境。<\/p>

撰稿/新京报评论部 迟道华<\/p>

修改/徐秋颖<\/p>

校正/吴兴发<\/p>